致敬智慧之光|科技工作者系列專訪之梁余東:“冷”靜堅守與“熱”愛追求
發布時間:
2024-05-29 12:24
編者按
在這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,每一個創新的火花都可能點亮未來的明燈。在第八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即將到來之際,我們滿懷敬意與期待,開展“智慧之光——科技工作者系列專訪”,走近那些默默耕耘在科技一線的幕后英雄,聆聽他們的故事,感受他們的智慧與激情。
2009年,梁余東懷揣著熾熱的夢想,踏入了紅寶麗這個溫馨的大家庭。自此,他便如同一顆種子深深扎根于這片肥沃的土壤,開啟了長達十五年的科研之旅。從一名普通的研發新兵到生產技術領域的突出者,梁余東憑借的不僅僅是對科研事業的一腔熱血,更有在無數次失敗與嘗試中,默默無聞地坐在“冷”板凳上,堅持不懈的毅力與決心。他的故事,是對科技工作中“冷”靜堅守與“熱”愛追求的生動詮釋。
“熱”——科研夢想的熱辣滾燙
梁余東的科研之路,是用熱愛點燃的火焰之路。
加入紅寶麗后,他積極投身于阻燃聚醚、特種聚醚等多個關鍵產品的研發工作,一干就是8年。2017年,聚氨酯生產公司需要技術支持,他主動請纓,申請調動,肩負起管理單體聚醚生產工藝與流程的重任。
這次崗位轉換,對他而言,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戰,也是個人成長的寶貴機遇。源于對技術工作的那一份熱愛,他干勁十足,充分利用在研發領域積累的豐富經驗,全天候備戰,隨時準備迎擊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疑難雜癥,以確保產品的卓越品質和穩定性。“我的手機始終保持24小時開機狀態。”他這樣說道。
相比解決生產上的臨時問題的被動工作,梁余東更喜歡主動地去尋求生產工藝的改進、產品品質的提升……當他發現PO月回收量明顯增加時,主動提出對所有單體聚醚在脫低分子前進行PO殘余量的檢測,收集相關數據后,他對檢測數據進行分析,與研究院溝通后對PO殘余量明顯高于一些產品,進行原料配比、反應溫度、保溫老化時間等工藝優化,經過一番操作后,不僅提高了PO轉化率,增加了約3%的聚醚得率,年提高單體聚醚產能約330噸,同時也為研發提供了新的開發思路。
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,這份主動的背后,是對科研工作的無限熱愛。
“冷”——科研路上的靜默堅守
“科技工作者一定要耐得住寂寞,坐得起冷板凳。” 在梁余東的眼中,科研不僅僅是一場場激情四射的頭腦風暴,更多的時候,是與寂寞為伴,與冷板凳為伍的靜默堅守。每當科研難題擺在面前,他總能平心靜氣、深入思考,并不斷嘗試直至找到解決之道。
記得在研究院工作時期,他參與公司的技術儲備——固定床連續法特種聚醚的研發。在該產品的催化劑選擇時,研發團隊遇到了瓶頸。為了篩選出合適的催化劑粒徑,他先是將物料進行手工研磨,然后用篩子進行篩分,一目一目的進行選擇。研磨的多了,手掌上都起了水泡。最后,經過30多次的研磨、篩選,終于找到了合適的催化劑粒徑。
在聚醚精制渣含料量大、聚醚得率低、委外處理成本高等難題面前,同樣如此。他們團隊沉下心,歷經長達六個月的密集實驗,在研究院的協助下,成功開發出聚醚精制渣物料水洗工藝、回收粗聚醚預處理及精制處理工藝,顯著提升了產品得率。他坦言:“研發的過程往往枯燥無比,為了一個產品,甚至僅僅是一個條件,進行幾十次乃至幾百次的實驗都是家常便飯。”在聚氨酯工作的7年里,他共優化工藝30次以上,提高了生產效率,降低了制造成本;同時因產品種類多,生產線切換頻繁,造成產品生產過程工藝出現波動,部分原材料受市場影響無法足量供應等情況,為保證產品質量及產能,24小時待命處理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約20個/月。
這份看似冰冷的堅持背后,是對技術突破的熾熱渴望。
十五載光陰,梁余東在紅寶麗的科研征程上,用實際行動演繹了“冷”與“熱”的完美融合,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:科研之路雖長且艱,但有熱愛與堅持同行,“冷板凳”亦能坐出熾熱的溫度。
相關下載